全国手球锦标赛第一阶段比赛已告一段落,同时由上海手球大联盟发起的上海市手球互动赛正进入收官阶段。全国锦标赛有10支女队、8支男队参赛,上海市互动赛有20余支女队、30余支男队参赛。手球在专业队遭遇冰冷,却在学校中发展如火如荼,二者为何无法统一?
上海是国内手球普及最好的地区,其中以宝山区最为显著,因为同洲手球大联盟的起源地同洲模范学校就在这里。目前手球大联盟的范围不仅囊括上海市的学校手球队,还包括安徽、广西、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业余体校、普通学校的手球队,年龄层从幼儿园到高中生。截至2009年,在大联盟注册的队伍达到107支,注册运动员超过2500人。大联盟除了提供技术指导、教学器材和教材外,每年还组织3项比赛。
大联盟秘书长林昌南告诉记者,8年前创建大联盟的目的就是增加手球人口,为高水平专业队输送人才,最大的梦想是大联盟培养的球员站上奥运赛场。经过8年的发展,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经步入青年,也向上海市队输送了一名男选手,还有两名女子选手正在试训。
虽然迈出了向专业队输送人才的第一步,但仍无法解决上海队目前人才紧缺的状态。上海男队主教练陈进培告诉记者,很多有技术有条件的选手不愿意进专业队,更多的是想通过手球特长、比赛获得加分进入大学。他已经多次提出要将专业队与上海市学校手球人才库结合起来,但收效甚微。很多专业队不得不另起炉灶,从篮球、排球等其他项目淘汰的选手中挑选苗子,从零技术开始教。
同洲模范学校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不愿意孩子进入专业队。大联盟培养的第一批选手今年夏天将迎来高考,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选择了正常高考,少部分已经通过了手球专项考试,个别人选择进入专业队。遗憾的是,现在只有4所上海市大学招收手球专业的学生,每年顶多招收12个人,瓶底大瓶颈小,学校压力也很大。
大联盟总教练、前国家队队员马革表示,专业队选才标准太高,学校学生很难达条件,譬如身高鲜有达到1.9米的选手。而且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训练要求体系,不清楚专业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换句话说,专业队与基层训练理念、方式脱节,导致基层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摸索培养。
上海队年轻选手中受训时间最长的只有3年,比大联盟第一批选手球龄晚了5年。拥有如此厚实学生基础的上海队都面临着人才紧缺,所以不难理解其他省队为何为招生愁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