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高原净土,对于绝大多数的球迷甚至是足球从业者来说,这里一直是足球的空白区。当新疆球员和延边球员在中超、中甲驰骋,得到国字号球队青睐的时候,西藏足球在外界看来始终冷冷清清。如今,随着拉萨城投征战中乙联赛,越来越多的藏族球员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们是勇敢的追梦人,也是孤独的先驱者,他们用自己的坚持点亮梦想的前程,用微小的力量推动着西藏足球的发展。
在中国的三级职业联赛体系里,新军拉萨城投是最特别的一家俱乐部,不仅因为他们的主场放在了四川,也因为这是唯一一家有藏族球员的俱乐部。
这家仅仅成立两年多的职业足坛“菜鸟”,虽然处在低级别,但关注度可不少。在业余联赛时期,他们一度把主场放在了海拔3700米的拉萨市,让许多对手为之胆寒,他们还请来了名前国脚谢育新担任主帅,谢育新的儿子、现效力泰达的国奥球员谢维军也曾在队内。不过拉萨城投虽然打进了业余联赛的前八名,却因为没有通过准入,错过了参加2018年中乙的机会。
去年拉萨城投挺进中冠八强,最终通过准入,成功拿到了职业联赛的门票。“西藏太需要职业足球这个平台了,需要让球员们都走出去,也要让外界知道西藏足球是什么样子。”一位拉萨城投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受限于地理条件和资金实力,西藏自治区的职业足球发展一直不太顺利,但草根足球和业余比赛一直是十分红火。
据新华网报道,拉萨作为西藏的首府,有浓厚的足球基础,早在1985年,拉萨体委就组织举办了拉萨市甲级联赛,火爆氛围一直持续到世纪之交。经历了几年的低谷期后,当地足球环境又得到了改善,每年的“体彩杯”、拉萨邀请赛等规模逐渐扩大,观众人数超过万人。
在西藏生活多年的俱乐部官员告诉我们,只有在那里生活,才知道西藏的孩子有多么喜欢足球。像拉萨这样的自治区第一大城市,路边上也会有踢球的孩子,就连八廓街这种游客很多的地方也不例外。
因为地理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内地对于西藏足球的认知有限,我们并不知道西藏足球真正是什么样子,这名官员介绍说:在西藏,没有足球场就在篮球场、水泥地上踢。牧区的孩子就在草地上,农区的孩子就在田间地头,只要是个空地就能拿来踢球。
尽管地广人稀,组织足球训练的难度大,但在西藏发展足球也有自己的优势,相比内地,西藏孩子们的课业压力要小一些,对于生活压力的顾虑不会像汉族人那样思虑太多,踢球就全身心踢球。藏族人踢球也有一种狠劲,不服输,无论面对强队还是弱队都是每分每秒好好踢。
今年拉萨城投虽然把主场放在了四川省德阳市,但对于西藏人民来说,这支球队依然是他们的宝,两年业余联赛所积累的群众基础,大家对拉萨城投队的期待还是很高,俱乐部也有意要增加队内的藏族元素。
2018年底,拉萨城投俱乐部在西藏当地做了一次针对年轻的藏族球员的冬季选拔,24岁的达瓦次仁就是在这个选拔中脱颖而出。
来自林芝市的达瓦次仁是业余赛场的红人,绰号“察隅飞人“的他在家乡足球圈名气很大。在南昌工学院读书期间,经常会有业余队的老板希望他回到当地帮忙踢球,“机票都给我买好,专门要我回去踢。”
达瓦这些年参加过全自治区的运动会,也代表西藏出来参加过各项赛事,作为校园足球选手,他以主力身份获得了大足赛的亚军(下图14号)。毕业后达瓦次仁回到西藏,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成为了家乡林芝市的一名公务员。他在知道拉萨城投在招人后,就报名参加了选拔,最终经过层层测试脱颖而出,他要面临的是放弃公务员铁饭碗,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了后者。
“我从小就喜欢踢球,梦想就是踢上职业联赛,我们西藏比较落后,大家踢野球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什么专业培训。拉萨城投俱乐部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肯定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可能别人面对这样的选择会有很多顾虑,但我就是热爱足球。不仅仅是我,每个人都放弃了很多,都是为了梦想奋斗。”
和他一起通过选拔进入拉萨城投的,还有16岁的旦增罗杰。
旦增罗杰汉语不够流利,他的话也很少。从小就学校里踢足球,身材瘦小的他在个人能力上颇有天赋,他是通过选拔的球员里年纪最小的。当然,这也得益于拉萨城投俱乐部希望更多地培养藏族年轻球员。
“父亲很支持我来踢球,他很喜欢运动。但我的母亲不支持我,她以前就是体工队的,不希望我踢球,想我继续学习。但我还是喜欢足球,想来踢球。”
如果没有学业的支持,大多数成年藏族男孩可能就只能去打打工。但无论前路艰辛,在这个本该是上高中的年纪,成绩不差的罗杰独自一人闯荡起职业的江湖来。
第一次进入职业俱乐部,旦增罗杰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那么简单的。”
跟不上节奏,是几名西藏球员进入职业后最大的感受,他们通常会选择加练,来弥补自己基本功和技战术方面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