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句话,叫“大话压寒气”,说的是以前穷人在墙根下晒太阳,由于买不起棉袄身上冷,但越冷越要吹牛说大话,天不怕地不怕的,吹得热血沸腾,好像身上也就不那么冷了。后来就用这句话形容那些心里没底但还拼命给自己打气的行为。
(一)
十四世纪,手握重兵的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在先后废掉了禑王、昌王、恭让王三代高丽国君后,决定自己登上王位,并向当时的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称臣,朱元璋则要求李成桂“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钦定了新王朝的国号为朝鲜,“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钦此。”李成桂从此也被称为“朝鲜太祖”。此外,朝鲜每年都要向中国进贡,新王登基也要经过中国皇帝的册封。为了体现区别,朝鲜的君主只可称王不可称帝,他的正宫妻子也不能称为皇后,只能叫妃子。
到了十七世纪,后金在中国东北崛起,建国大清。在进军中原之前,皇太极先就近攻入朝鲜,无力抵抗的朝鲜国王仁祖只能俯首称臣,在汉江边的三田渡向皇太极下跪磕头。皇太极为了立威,下令在此地建石碑一座,以满、蒙、汉三种文字记载此事,并要求历代朝鲜国王都要定期来向此碑磕头,表达对大清的臣服。此碑至今尚存。
向大明称臣是朝鲜主动要求,朝鲜也从大明效仿了制度、礼仪、典籍、服饰等多种文化,甚至干脆以“小中华”自居。而在大清取代大明后,朝鲜虽然在表面上与清朝是宗藩关系,私下里依旧保持着明朝的敬重,比如读书人记事不使用清年号纪年,而是用明崇祯后多少年,再比如将与大清的几次冲突记载为“丙子胡乱”、“丁卯胡乱”, 这一个“胡”字,就说明了一切。
三田渡石碑
(二)
1894年的甲午战争,本质上就是中日两国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大清由于败北不得不与朝鲜解除藩属关系。而表面独立的朝鲜其地位甚至更加低下,日军陈兵于汉城,1895年他们发动“乙未事变”冲入皇宫,杀掉了有亲俄倾向的明成皇后(以前因为不能叫皇后被称为闵妃)并且焚尸灭迹,当时的朝鲜君主高宗李熙在日军的枪口面前不唯唯诺诺,被迫写下废掉明成皇后的诏书。之后高宗李熙不得不跑到俄国驻朝公使馆躲了整整一年,堂堂的君主在自己的土地上居然要寄人篱下才能苟活,滋味实在不好受。
这还不算完,1905年之后,输掉日俄战争的俄国人已经无力制衡日本,到了1910年日本不再遮遮掩掩,干脆就吞并了朝鲜。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吞并韩国,因为高宗李熙在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名字起得挺大,仅仅十三年后就亡国了。
(三)
二战末期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巨头商讨战后善后事宜,决定让亡国三十多年的朝鲜复国。日本投降后,美苏接收朝鲜半岛上的日军防地,北纬38度以北原归属关东军管辖的部分由苏联接收,38度线以南属东京大本营管辖的部分被美军接受。
美苏之间开始博弈,朝鲜整个境内举行统一选举的设想无法实施,1948年大韩民国在三八线以南成立,三八线以北则是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美苏军队全部撤离朝鲜半岛之后的1950年,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韩国军队毫无抵抗力全面溃退。随后联合国通过决议,以美军为主组成联合国军进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局面逆转,但是中国的参战又将局面再次逆转。1953年各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南北朝鲜划线而治。
彭德怀在板门店
(四)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朝鲜在各方面碾压韩国,军队方面就不说了,直接交过手;而在经济方面,得益于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的输血援助,朝鲜在人均GDP、公用设施、能源以及人民平均生活水平方面都强于韩国,当时西方媒体的观点是:韩国经济起飞,难度要大于垃圾桶里长出玫瑰花。
七十年前期有一部朝鲜电影在中国上映,叫《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描述一对孪生姐妹因为分别去了朝鲜和韩国而过上迥然不同的生活,北朝鲜阳光灿烂,南韩一片黑暗。抛开影片浓重的政治宣传色彩不提,起码与当时的情况相差得不算太离谱。
就算在体育(足球)方面,也是朝鲜更胜一筹。1966年他们在英格兰世界杯上进入八强,四分之一决赛面对葡萄牙时一度以3-0领先,对方是凭借尤西比奥上演大四喜才完成逆转。
由于朝鲜战争时与英军处于敌对关系,英国本来拒绝给朝鲜国足发放入境签证(英、朝两国直到2000年才建交),通过国际足联的斡旋,英国总算勉强同意朝鲜参赛,但既不许使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以“北朝鲜”来代替),也不许奏国歌。
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朝鲜男足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西方球迷的尊重,称他们创造了“千里马”奇迹,相比于2002世界杯韩国鸡鸣狗盗拿到的四强,有天壤之别。
尤西比奥攻破朝鲜大门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