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竞头条 / 综合 / 正文

曾经的绿茵瑰宝——消失的位置之古典前腰的起源、终结与复苏

时间:2020-04-12 12:51:04 来源:网络 作者:

按:正式开篇之前,先简单说几句。笔者从小痴爱文学和足球,上学时候买的足球杂志和报纸摞起来等身高。但笔者现在不是专业的足球媒体从业者,只是业余兼职写足球文章,所以本文所涉及到的专业足球技战术内容难免有所疏漏,还望读者朋友们海涵并指导。

以前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发现了这么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他的多部作品往往从与正文看似毫不相干的内容起笔。比如,《倚天屠龙记》前两回分别是“天涯思君不可忘”和“武当山顶松柏长”,但距离第三回“宝刀百炼生玄光”已经间隔百年时间,“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小的时候对此感觉很困惑,长大后再细品,才猛然发觉开篇写到的这些表面上看似与主旨不相干的“插曲”却与主题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

今天这篇关于足球技战术的文章,笔者借鉴一下金庸先生的文法,也先从两段看似与文章主旨并不相干的“插曲”开篇……

插曲之一:物竞天择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存在是短暂的偶然,而消失却是永恒的必然。《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对存在和消失做了深刻的阐释,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今地球上的生命按照繁殖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种,无性繁殖的长生的单细胞生物和有性繁殖的短寿的多细胞生物。但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是只有遗传而无变异的采用无性繁殖进行繁衍的单细胞生物,从它们进化到有性繁殖的多细胞生物经过了残酷的自然选择,中间过程极其复杂,是渐变而不是突变,必然需要经过多细胞无性繁殖生物的过渡。以此分析,漫长渐变过程中,肯定存在一种以无性繁殖为生殖方式的多细胞生物,这种生物由于只能遗传,后代与母代完全一致,所以是长生的。这种生物由于不会变异而难以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所以慢慢被大自然无情的淘汰。

这是一个惊人的推断,曾经寿与天齐的生灵最终化为沧海一粟,是悖论也是真理。因为世界上不会有完美,不会有永恒……

插曲之二:整体论

《三体》第一部结尾讲道,三体人成了悬在地球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寒冷的剑光令地球人不寒而栗。此时,那位玩世不恭但心境乐观的警官史强向世人展示了冀中平原上铺天盖地的蝗灾场景,同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难以消灭比人类智能还低一个层级的蝗虫,那么比人类智能高一个层级的三体人也不能轻而易举的消灭人类。

其中的原因涉及到了关于“整体论”的内容,单个生物的智能有限,但生物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会爆发群体智能。比如,蜜蜂群体能够建造令人类也无比咋舌的符合高等数学规律的蜂巢建筑。“整体论”的观点已经获得科技界认可,也慢慢获得了验证。低级智能可以用整体智能对抗高级智能,蝗虫联合形成的蝗灾令人类束手,蜜蜂联合令人类咋舌,人类联合也会抵挡三体人的进攻,而新冠病毒的联合令现今世界一片狼藉……

可能你们会有疑问,这两段插曲内容跟足球有什么关系呢?开篇的插曲已经叙述完了,请继续阅读,读完就会发现,以上叙述都不是闲言碎语……

第一章:起源

首先探讨古典前腰的起源。印象中,打前腰位置的球员往往都是技艺精湛、脚法细腻、有着良好的大局观并且能够得到队友充分信任的核心球员。

谈古典前腰起源,离不开影子前锋。并且,打前腰的球员往往跟影子前锋这个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斩不断的密切联系。

比如,齐达内早期在国家队尤其是1996年欧洲杯前后实际上打的就是影子前锋的位置。之后齐达内的职业生涯里的多次精彩表演依稀还残留着他早期踢影子前锋的身影。2001—2002赛季皇马3—1战胜拉科鲁尼亚西甲联赛上,菲戈传球,齐达内仿佛幽灵鬼魅一般忽然出现在禁区内,他得球之后连续拉球晃开防守左脚劲射得分,那一幕就是典型代表。

1996年欧洲杯之后雅凯把齐达内真正树立成法国核心,而齐达内的位置也渐渐后移变成前腰,在介于前锋和中场之间对手的心脏位置游弋。之后,齐达内和里克尔梅、鲁伊—科斯塔一起把前腰的魅力在绿茵赛场肆意挥洒,而他们三位也成了前腰的代名词。

影子前锋又称“九号半”,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前锋,影子前锋没有固定的位置,身影飘忽不定,属于禁区内的自由人。影子前锋的典型代表是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

进攻与防守相对,新的进攻战术往往是为了破解防守阵型才诞生的,影子前锋和前腰是进攻的象征,所以它们也是由防守催生出来的。

早期的足球战术没有现在的复杂多变、姹紫嫣红,而比较简单和单一。早期的防守战术同样如此。一般就是孤立的、各自为战的“分块区域防守”,左、中、右三路防守单打独斗,配合不是很默契。

“分块区域防守”的优点是分工明确,防守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张弛有道,比较有章法。但是也存在弊端,弊端之一是增加了换位调整的困难,同时场上防守位置太过固定,不容易安排多变灵活的打法,并且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这种情况下容易被各个击破。

渐渐的,有些教练注意到了“区域防守”的弊端,而专门部署针对性的策略重点打击区域防守之间的防守真空缝隙,由于采用“区域防守”的后卫之间的默契程度不够,常常会由于漏防而丢球。

随着足球战术发展,许多教练开始改良“区域防守”。改良策略之一是变单防为协防,提高防守默契度,必要的时候采取多人包夹的小区域联防,比如,2006年世界杯法国队就采用了这种防守策略,联防的极端化就是全攻全守。

改良策略之二是选取一位防守老道的后卫重点盯防对方的关键得分球员,赋予这位后卫一定的自由度,一旦他由于重点盯防而有失位,其他后卫可以迅速补位。

重点盯防策略的典型代表球员有两位,一是1982年世界杯上的意大利后卫“鬼见愁”詹蒂莱,尤其是意大利与阿根廷一战,媒体后来报道称,詹蒂莱对马拉多纳的贴身盯防距离不会超过10公分。另外一位是1996年欧洲杯上的德国后卫尤尔根—科勒尔,尤尔根—科勒尔对对手核心进攻点的贴身盯防、萨默尔的高度自由化、克林斯曼的钢铁雄心以及比埃尔霍夫的灵光乍现这四条是德国队问鼎1996年欧洲杯的核心要素。

完美不是永恒的,针对这些精心设计出来的防守战术,进攻手段也开始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

改革之一诞生了影子前锋。由于联防和重点盯防是建立在防守球员自由化的基础之上,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有些教练开始把部分进攻球员的位置也自由化进行应对,这样就诞生了影子前锋。

改革之二诞生了古典前腰。影子前锋是位置自由化的前锋,活动区域还是主要在对方禁区腹地。慢慢的有些影子前锋由于个人技术特点原因,再经过多次球场上的实战演练,在教练战术安排下,这些影子前锋的位置开始后撤到禁区之外,不再与对方后卫针锋相对,慢慢的就化进攻者为组织进攻者,于是就诞生了前腰和为前腰量身打造的经典战术。1996年欧洲杯之后到2006年世界杯是属于古典前腰的黄金时期,以齐达内、里克尔梅、鲁伊—科斯塔、卡卡、内德维德、托蒂等为代表的优秀前腰在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