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众所周知,水上运动是每届奥运会的主要金牌。中国队获得的38枚金牌中有13枚来自水上运动。运动员在水下的魅力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代人也对水上运动情有独钟。早在唐代,就有一项类似于高空跳水的运动,历史记载中有很多游泳运动员。如果古人也有奥运会,水上运动的金牌会花在哪里?
30米高空的“跳水”,这个运动员能抵挡唐朝的水花吗
中国跳水队有“梦之队”的美誉。虽然古代没有“跳水”的名称,但有一项运动与跳水动作和技术非常相似——水荡。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跳水运动员”是晚唐人曹赞,他的官方身份是水上舞蹈演员。水上运动是古代人对各种水上表演和运动的总称。古代演出多,竞争力远不如现代。此人水技高超,仿佛有特效。唐代文学家赵霖曾在《银花录》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就有曹赞游历黄州时亲眼目睹的水中精彩表演。
书中写道:“黄州是胡操的极好崇拜者,他长得近八尺,懂书,但更聪明。每一次和声演奏,音乐都尽了最大努力。他也善于玩水,不穿衣服就扑倒在地,坐在水上,好像在茵席里。”唐朝的时候,一只脚现在大概30厘米,这个人身高两米多,真的很有天赋。“米”是指船上的桅杆,长100英尺,相当于30米高左右,但现在奥运会跳台的高度只有10米。我看见这个人穿着衣服从桅杆上跳下来。当他即将入水时,他华丽地转身落在了水面上,就像坐在自己的垫子上一样。曹赞的跳水在水面附近有一个转身动作。至于坐在水面上,大概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作者的夸张程度不明。
荡水出现在晚唐,是当时比较少见的水上运动。它经常和龙舟比赛一起表演。这种运动很难。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华瑞夫人所写的《宫词》有云:“我妻少见水荡,争帘前。”也就是说,当宫女们听说有人在宫里的湖面上玩“水荡”时,就抢着打开珠帘观看。
只是到了宋代,荡水表演才逐渐增多。水荡的玩法和形式,在宋代孟元元的笔记杂文《东京梦录》中有详细的记载:“有两个画船,立在荡秋千上,船尾一百个戏子立在竿上。侯钰左右两个军校,教的是鼓与笛的和声,另一个人立在秋千上,整平框架,纵身跳入水中,这叫‘水荡’。”伴随着鼓声,一名“潜水员”在竖立着秋千的船上荡来荡去。只见他挥得越来越高,挥着秋千直到与秋千架平齐,然后双手甩下秋千绳,跳到空中,完成空中高难度翻筋斗等各种花式动作后,再跳入水中,兴风作浪。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水荡与现代的潜水相似。现代跳板跳水利用跳板的弹性,而水荡则利用秋千的摆动力。进行水荡的人需要有良好的水质,经过专业的训练,这和现在奥运会的跳水一样难。表演者必须掌握起跳时间,将秋千荡到一定高度。如果起飞时间早一点或晚一点,它们就不能顺利跳入水中,而是重重地落在船头的甲板上。危险可想而知。
宋徽宗本人喜欢并推广了水上秋千。他颁布法令,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水上秋千”表演比赛,经费全部由法院支付。从全国各地挑选了荡水高手后,被选入宫中参加皇室举办的荡水比赛。表演结束后,宋徽宗会给优秀的人一些奖励。宋代以后,水荡逐渐消失在史籍中。
游泳结合了魔术和象棋,古人的脑容量真的很大
水荡等水上游戏在宋代不断出现,如水球比赛。但是,这个“水球”并不是奥运会上的“水球”,而是要求选手在水中依次投掷气球,通过距离来决定输赢。宋徽宗有一首诗描述了这场比赛的情况:“打水球为了距离,流星闪耀一点。”
古代和现代的水球运动都需要很强的游泳能力。在古代,有很多游泳运动员,包括以荡秋千闻名的曹赞。运动员深信“与天斗其乐无穷”,普通项目对他来说没有挑战,于是他开始了——去死。这话我没说,但当时的人评价他——“在上帝里看到人的眼睛,你无法衡量,但挂在其他技能上,你真的是自杀。”意思是大家的下巴都快惊呆了。如果他有超能力,他正在尝试他的生活。
那么,他犯了什么行为致死?比如,穿着靴子在水上行走;比如钻进一个麻布口袋,然后让别人把麻袋口绑起来扔进河里,而他在不破坏麻袋的情况下试图逃跑,把游泳和改变活人结合起来,真的很有创意;又如花样游泳,当“回声进进出出,千变万化”时,只见他在水中回旋,变换着各种游泳姿势,“龙见首不见尾”。
古代游泳高手很多,包括一些跳水高手。汉武帝曾经在河边的水上听到歌声。原来是一群老人和年轻人拿着乐器在水上表演。汉武帝命令他们下去取水下洞穴的珍宝,一个人被命令潜入几百英尺深的地方去取一颗巨大的珍珠。由于生产的需要,许多古代沿海居民都有如此高超的潜水技能。宋代学者苏东坡认为,南方人之所以能游能潜,是因为“太阳和水住在一起”,长期靠水生活,“七岁能游,十岁能浮,十五岁能消”。
方人也北部的一些人擅长游泳。据《唐果史补》记载,龙门人擅长游泳。龙门,古称吕梁,位于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是黄河从这里南下的咽喉。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形成突如其来的瀑布和暴雨流。在中国古代的游泳活动中,“游龙门”极其惊险壮观,历史悠久。庄子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吕梁人,他的游泳技术堪称逆天。
根据书中的记载,孔子在吕梁旅行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瀑布,连鱼和乌龟都不敢在这里停留。突然,孔子看到一个人在瀑布里游泳。他认为这个人很难自杀,所以他很快要求他的弟子沿着水流救他。结果那人游了一百步就安然无恙地上岸了,还披着头发大声唱歌。此外,《晏子春秋》还记载了一个叫顾的人,能游上游5里,下游50里。
文天祥,元代人,也是游泳健将。但与上述单纯寻求刺激的高手相比,文天祥的游泳更突出了“文”字。每年夏天的一天,他都会约上“棋九段高手”周子山,去小溪里游泳,“下棋决定输赢,玩得越久,越早忘记这一天,死得越早”。只见他们在水中上下浮动,转身,以水面为棋盘,仅凭图像下盲棋。这两个人在黑暗中搏斗,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3000多人参加的龙舟赛太大了
赛艇起源于现代英国,但与我国古代的龙舟比赛有一定渊源。种族最晚从南北朝开始就很流行了。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诗《宫词》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宫廷赛龙舟的场景:“赛龙舟的船头从彩旗上脱落,两岸泼水打湿衣服。今欲夺池西岸,必先回书。”唐代赛龙舟的规模非常大。诗人李群玉在他的诗《竞争时是湖外的一章》中写道:“雷本因电死了三千个孩子...三十六条龙在飞。”3000多人驾驶36艘龙舟,平均每艘龙舟上有近百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声和欢呼声,它们像电闪雷鸣一样飞来飞去,速度似乎在一浪高过一浪。这场面多壮观啊!
由于赛龙舟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危险系数较高的竞技运动,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故。有一年,杭州西湖上举行了一场龙舟赛。突然,北风肆虐,龙舟随着汹涌的海浪漂到了湖的南岸。其他龙舟在河里试水时发生了意外,三艘船无缘无故地沉入了河底。尽管如此,古人仍然乐此不疲。
宋代的“水戏”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宋代赛龙舟是“水戏”的第一个运动,它的兴盛主要靠朝廷的支持。每年政府都会举办龙舟比赛,王公大臣都会和普通百姓一起观看。比赛结束后,会有相应的奖励。当时比赛场地“几乎空无一人”,可见当时的盛况。
金铭池,北宋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首都东京(今开封)。它最初是为了训练水军而建造的,后来逐渐成为水上运动表演的场地。金铭池占地极广,大型船只可以在池中穿行。张泽端的《金铭池赛图》生动地描绘了金铭池的龙舟竞渡和荡水。画中以一条大龙舟为中心,两边各有五条小龙舟。每艘船大约有十个人并排划船。船头一人举旗,船上几个人用力划桨,冲向前杆。“临水寺”是金铭池的大看台,皇帝在这里与大臣们举行宴会,欣赏龙舟比赛。岸上的人们争相观看,相互推挤,划船的浪花溅到岸上的人们身上,无法熄灭市民观看比赛的热情。
现代体育有各种各样的冠军。事实上,“冠军”这个词来自于跨种族的运动。自春秋战国以来,赛龙舟一直是古代人喜爱的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只是一项划船活动,没有“夺冠”的环节。在唐代,赛龙舟成为一项独特而盛大的比赛,目的是争夺第一名。为了决定名次,人们在水面末端插了一根长杆,杆上缠着五颜六色的锦布,被称为“冠军”和“颜色标签”。划船比赛是先拿冠军再赢,所以这个比赛也叫“夺冠”,而“夺冠”也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朝以后,夺冠成为法律上的竞争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
(来源:北京青年报;文字/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