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看衰美国队,是因为他们的阵容深度,确实比不了历任梦之队的妖魔鬼怪们。
没有詹姆斯,没有杜兰特,没有哈登也没有莱昂纳德,当肯巴沃克带着塔图姆与米切尔横亘在世界杯诸强面前之时,美国队没有摧枯拉朽的打垮FIBA前二十的守门员捷克,倒也是情理之中。
1,意料之中的艰难与胜利。
他在给美国队的注意事项中,用红色记号笔标了几个大单词:完全不一样的萨托兰斯基,无法忽视的博哈西克。
前者大家都认识,他在奇才打出名堂,用坚韧的防守和不俗的大局观让华盛顿的人们短暂忘却了沃尔报销的苦痛,随后今夏拿了一份不小的合同加盟公牛,在邓恩预计被清洗的情况下,萨托兰斯基大概率会成为下赛季牛仔们的指挥官。
不过,如果不是范甘迪的提醒,或者你错过了这场比赛,那你永远不会知道,作为捷克国家队的核心球员,他的进攻能力有多么出色,与他征战nba时优秀的防守大师相比,国家队的萨托兰斯基,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如果你没有拴好绳子,那你势必将付出代价。
与之对比,后者博哈西克则名声不够,他没有登陆nba,但范甘迪的话又让人浮想联翩——他一定具有打美职篮的实力,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比如,当第三节美国队越打越顺,捷克彻底陷入绝境的时候,是他与萨托连续得分,帮着捷克死咬比分,护住了捷克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美国队的弱点我们都明白,他们默契度不够,缺乏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大牌,少一个率先打开局面的超级球星,所以,第一场打完,即使他们最终拿下了胜利,但他们打得并不简单,更多时刻,捷克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危机。
2,还是要看那个深不可测的男人。
于是,十人轮换摆出来了(波波整场比赛用了12人轮换),波波维奇大手一挥,颇有些当年马刺五上五下的意味,更重要的是,眼看局面打不开,在第二节的最后两分钟,以及第三节开场的一段时间,波波维奇摆了一套这样的阵容:沃克+米切尔+乔.哈里斯+杰伦.布朗+巴恩斯,不折不扣的死亡五小,效果也立竿见影,这一波流打下去,配合上之前15比4的小高潮,美国队几乎在第二节就确定拿下了比赛。
与第一节的三分优势相比,云泥之别。
倘若再延伸的远一点,普拉姆利打了5分钟,洛佩兹9分钟,特纳则是16分钟,这三大内线加起来不过才打了30分钟,换句话说,这场比赛,波波维奇几乎把小球战术贯彻了整个下半场,他没有过多的依赖FIBA规则的内线优势准则,而是通过小球战术,摧毁了捷克的信心。
有个小插曲,有段小数据,其实都挺有意思的。
比赛进行到第四节,米切尔出手了一记不合理的中距离,当然,这个球进了,但波波没有犹豫,迅速把米切尔摁回了板凳席。
整场比赛,米切尔与塔图姆同时出手11次,而在剩下的球员里,没人出手超过8次,他们效率都不错,比如沃克的8中6,巴恩斯的8中5,但即便他们手感火热,却也不贪功,兢兢业业做好防守端工作的同时,认真组织球队或勤恳的跑空位。
一个词概括下来:平均主义。
在波波的体系里,不允许有明星特权,在场上打球,要的就是一个雨露均沾。
3,最菜美国队,却还能带给我们更大惊喜?
这其实是从未有过的盛况,自打梦一队集结了一大帮个人能力强的超级巨星开始,用个人能力去解决大部分焦灼的战斗才是最确切的方法与准则。
所以,当波波维奇推翻了k教练留下来的讲义之后,我们第一次看到,美国队是可以打一些复杂的战术配合的,正是由于平均主义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团队性体系里,美国队好像第一次开始了一次纯粹的美国梦。
聊完波波维奇的排兵布阵,必须说回阵容深度。